BIG Data 海量資料環境下的持續營運監控作業(Continuous Monitoring)

即時資料倉儲

海量資料是現代科技的產物,隨著資訊化服務品質的提升,以及網路訊息傳遞所帶來的便利性,交易型態的改變,流程不斷地翻新,交易被要求處理的速度不斷地加快,資料堆積成長的速度也十分驚人,所謂海量或者巨量資料,來自結構化及非結構化的資料系統,例如我們日常工作使用的ERP系統或相關辦公室作業的管理應用系統,其資料來源是來自日常交易行為和營運上的需求,依照預先建置的作業流程,有系統、有組織地記錄到資料庫中,方便我們做後續的分析與產出管理報表,另外,我們還會從外部取得第三方資料庫資料,方便我們進行勾稽與比對,而在非結構性資料裡,例如系統工作日誌檔案,或者是網路傳遞訊息記錄檔案,記錄所有使用網路的人員進出網域及登入系統記錄,這些往往是內部控制作業查核比對的目標,也是確認線上使用者權限劃分及授權適當性與合理性的資訊來源,加上近年來社群網路的興起,許多交易的洽談、合作、協議、溝通、交流、經驗分享、影像、照片圖案、文件檔案等的傳遞,不但已構成資訊安全上的考量,同時,也影響到營業祕密的保全,對所有企業內部負責營運的主管或是從事分析與內部稽核的人員,都構成一大挑戰。

如何即時掌握公司營運績效第一手資料,資料收集方式與技術會是基本門檻,許多公司往往受限於資訊設備的提供,資料管理與整合人才的缺乏,經常抱怨資料的不完整、不齊備,不正確,但又無可奈何,其實,要做好資料收集,除了要具備良好的硬體設備,也必須要有資料整合非常有效的工具,才能運用發揮,當然,最不能忽略的三件重要事情,那就是「資料探索」、「資料分析」、「資料態樣」,三者缺一不可。你若是希望隨時可以有最新的報表提供,上面的數據或者是指標(KPI)可以清楚告訴你,各項營運作業是否有遵循所設定的目標及規則,若有任何偏離的跡象,立即採取行動改正(如下圖所示),然而,這些指標及數據的呈現,是從交易資料態樣所彙整出來的,而資料態樣的產生,而透過資料分析方法建構相關各階層的資料集(Data Set)進行交叉比對而得,而所採用的分析方法,則需要靠資料探索的方式掌握有效管理與控制方向,並且隨時都可以即時修正,假使,無法即時提供資料,假使,一開始沒有適當地做資料探索,也就沒有透過資料分析掌握企業營運的命脈,” No Key Driver, No Business “,相信各位企業先進都能夠知道中間的關鍵要素,那我們何不從現在開始,按步就班掌握未來發展的金鑰! 

複合式圖片

關於 David Chuang

David Chuang
CFE舞弊稽核師、資料分析與電腦稽核專家 現 任: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兼任講師 - 電腦審計 兆益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中華民國電腦稽核協會理事專業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舞弊防治與鑑識協會理事暨會員發展與服務委員會主任委員